写给秋天的话 文/江程浩 早晨出去晨练,练罢一套自创的健身操之后,便在绿树之间漫步,我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桂花的芳香。举目寻去,竟看到有好几株桂花已经盛开起来,那深入心脾的香气让人陶醉。附近的人家又传来练琴的声音。悦耳的琴声伴着清静的晨风飘入我...
乐趣的文章(精选17篇)
写给秋天的话
文/江程浩
早晨出去晨练,练罢一套自创的健身操之后,便在绿树之间漫步,我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桂花的芳香。举目寻去,竟看到有好几株桂花已经盛开起来,那深入心脾的香气让人陶醉。附近的人家又传来练琴的声音。悦耳的琴声伴着清静的晨风飘入我的隔膜之中。桂花飘香,预示着秋天已经来了,虽然夏日的气氛仍然还是很浓,但是秋姑娘确实来了……
不知何时读到过一首词:词牌和词的大部分内容都已经记不得了,但前两句却记得很清晰:"今晨阅桂香,溯吟佳音,木屏花外指悠弦。 "
词的这前两句与今天早晨的心境是那么相似。闻到初放的桂香和悦耳的琴声,又回想起这两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词,青年时候经历过的潇洒时光跃然而出,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遥远的古代,自己就是个羽扇纶巾,悠然自得的雅士一般,我不禁笑出声来。人的感情有时候是比较不能自禁的,听到什么,看到什么,感觉好了,竟然会想到这么多。
俗话说:"一场秋雨一场凉".前几天下了几场大大雨,把作威作福的烈日的力量打压下去,气温明显下降了好多。每天步行去上班,那毒辣辣的太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力量,阳光一下子变得那么美好,象女人和气的手,在脸上轻轻的抚摸。
举目望去,天空的云彩如田野里刚刚摘下的棉花,一垛垛地堆放着,洁白洁白的。太阳的光线从东方的云彩空隙中照射出来,黄黄的颜色,与绿树形成鲜明的对照。晨风轻轻地吹拂,感觉特别清新,正好应了那句"秋高气爽"的成语,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。
近处的山峦在早晨的清雾中朦朦胧胧的,看不太清楚。只有草木却依然还是郁郁青青。郊外田野里大约已经是丰收的季节,燕子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电线上叽叽喳喳,等待着结伴去往遥远的地方,一年又过了一大半了。我本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,但见到这种秋天将至的情景,一种淡淡的思绪还是不觉袭上心头。
到办公室以后,我无心做事,只是站立在窗前静静地凝视着窗外的那一座座绿色的山包。山包并不远,就在窗外百余米处,大片大片的绿色,看上去让人心旷神怡。树还是那么绿,但树下的草却却有些泛黄,秋的脚步已经渐渐向我们走来。
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稻子黄了,枫叶红了,葡萄黑了,经过了大半年的劳作,一切都可以收获了。这种收获是通过辛苦换来的,这就跟人的一生一样,少年的苦读如同播种;成年后的工作如同耕耘;中年的稳重就如同展望收获季节的到来。那种从容不迫的心境,淡雅无欲的气度,都是通过大半生人世煎熬换来的。
人到中年,就如同秋天的季节一样,什么都经历过,所以也就什么都看淡了。一生之中经历过成功与失败,现在回忆起来,都是一种乐趣。成功固然是乐趣,失败同样也是一种乐趣,如同收获的乐趣一样。收获到成熟鲜亮的水果是乐趣,但长得不太好的水果同样也自己劳动所得,当然也是乐趣,因为毕竟都是经过了努力。
要学会感悟人生,品味人生,把任何事都看得很淡,很平常。人也只有在中年以后才会有这种胸襟。
秋天来了,冬天就不会太远。
摄影乐趣多
文/蔡金海
退休后,我几乎是疯狂地迷上了摄影。无论春夏秋冬,酷暑严寒,我常常背着沉沉的摄影包,不是到公园,便是到有景色的地方,捕光捉影拍片子,可谓乐此不疲。
其实我年轻时就喜欢摄影,但那个年代,照相机还是奢侈品,一般人买不起。只有赶上单位搞活动时,我才能拿起单位的相机拍些照片。但这样实在是不过瘾,后来我便省吃俭用,咬咬牙,花200多元钱,自己买了台国产小相机,这才算开始迈进了摄影天地。
刚开始,我对什么光线啊、快门啊、光圈啊、焦距等,可谓是擀面杖吹火——一窍不通。但一回生,二回熟,我摸着石头过河,渐渐也找到了摄影门道,便开始背起相机行走天下,不惧辛苦,喜欢啥就拍啥。泰安的泰山、南京的中山陵、上海的外滩、太原的晋祠、哈尔滨的太阳岛……一路风景,一路拍摄。
后来我意识到,只要有双敏锐的眼睛,美景处处有,何必远处寻。近些年,我沉下心来,一心一意拍摄身边的景和物,如净月潭的秋色、长春公园的郁金香、牡丹园的国色天香的牡丹、儿童公园的花展、百花园的花花草草……尤其是南湖公园,几乎成了我的摄影基地、摄影宝地,春夏秋冬,百拍不厌,越拍越有劲儿。
玩摄影几十年,一路走来,磕磕碰碰,可谓有喜有忧,也曾闹出不少笑话。记得刚学摄影时,一次,我高高兴兴东跑西颠地拍了一卷照片,可到照相馆冲出底片后一看,顿时傻眼:满卷白板,根本没有影像。原因是上卷没挂牢,不走卷,闹得我懊悔了好一阵子。吃一堑长一智,后来,我到书店买回一摞有关摄影的书籍,还订阅了《大众摄影》等杂志,不断地埋头苦学,不断地拍片实践,为提高摄影技术,可谓使出了“洪荒”之力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多年来,我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00多幅摄影作品,赢得了20多本各种摄影大赛的获奖证书。每当打开电脑,欣赏自己拍摄的16万多幅照片时,不由得欣喜不已,浮想联翩……
记得刚退休时,整日赋闲在家,“一天三个饱一个倒”,虽然自由,却也无聊。多亏有照相机的陪伴,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,提高了我的审美水平,强健了我的体魄。
最简单的快乐
文/张佳玮
苏轼好像总遇见跟睡觉有关的事。
在南海时,宿于海中,天水相接,星河满天。儿子苏过酣睡,呼不应,苏轼自己坐起叹息。
传奇的承天寺夜游,本来解衣要睡了,看月色好,就跑去找张怀民——还是不肯睡。
如今论睡觉,多讨论如何入眠、如何提高睡眠质量、如何在短暂的睡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深度睡眠休息,云云。也不奇怪:现代人乐趣诱惑太多,随时都有乐子找,相比而言,睡眠不免无趣,自然得想法子削减。
然而睡眠是可以有趣的——虽然睡觉时本身感受不到。《集结号》里,张涵予被关禁闭,透透地睡了一天,起身后懒洋洋地、欣慰地、由衷地来了句重低音:“可算是歇过来了。”睡透过的人,见此自然会心。那是经历了一个漫长、结实、沉厚、不打褶皱、仿佛棉被抖开铺平了的睡眠,才能有的感受。全身散碎的疲惫都被熨平了。
相比而言,入睡的乐趣就少一些。但有的情况也很美妙。比如,只睡一小会儿:冬天,吃饱了,本来凉凉的四肢末端也开始暖起来,不觉睡去后,半小时就醒,会觉得仿佛历时甚
久——所以论到以短时间获大乐趣,半小时的午觉实在是人生至乐。
时节也很要紧。设若天明了,听见鸟儿鸣啭或是雨打窗,想到这是周末,更好了,翻个身,继续睡。这大概是睡觉最大的乐趣所在。这种时段,俗称赖床。赖床快乐至极,尤其冬日,累久了,身体透凉,睡足了懒觉,全身透暖滚热。
以前在上海,冬天时我常熬夜。最满足的瞬间是,天将四五点,完工,不着急睡。于是坐着,带着松软的倦
意看会儿闲书,慢悠悠等,到五点半,穿厚实了出门,摸黑买第一屉大包子,买烫手的豆浆,买煎饼、鸡蛋饼……消消停停吃完,天开始放亮,车水马龙逐渐响起来。回家,在饱、暖和“暂时完工了,闲散无事”的快感中躺下,等到晨光慢慢起来、外面开始生机勃勃喧嚷起来的时段,像刚出屉的白馒头那么松软、温暖、活泛的睡意来了,那就睡着了。
只要还睡得着,世上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——当然了,现实主义者会说,睡前有的烦恼,醒过来还是会有。但懂得睡觉快乐的人大概明白,好好睡过一觉后,你对烦恼的看法,会大大不同。一切都会过去,但只要人还活着,睡就是永恒的,也是最简单的快乐之源。
还是苏轼。他曾看着山间一个亭子,想去歇息,爬累了,尚未到,懊恼,忽然想:“就此时此地,有啥不好歇呢?”于是忽然觉得得了自由。他中年时期在京城,有个习惯:早起,梳头,着好衣冠,再和衣小睡一刻。他说这种小睡滋味之美,无可比拟——苏轼善得世上一切乐趣,睡觉中亦然,也就是这种劲头:“这里有什么不好睡的呢?哪怕是一个小睡,只要放松了,也很开心啊!”
读书的乐趣
文/钟祥财
有学生问我:老师的读书学习状态令人羡慕,能否传授一二?爰作小文答之,并与读者交流。
关于读书,谈者太多。我的想法是首先要有兴趣。生活中的东西很多,各人的兴趣点肯定不同。读书只是人们可以选择的一种兴趣。兴趣需要培养,从小做起。我小时候,外公买了一套《三国演义》连环画,60本,我看了几遍,喜欢上了历史和美术。现在这套书重新印刷发行,我买了,晚上睡在床上看,感觉真好,因为心存感激。读书是与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智慧和最崇高的灵魂对话,所以其他的事情就变得缺乏吸引力了。我做过7年工人,不怕吃苦,但心里喜欢的一直是读书。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职业,原先没有想到,完全是非意图的结果。现在要做的事情很杂,但只要与读书有关,我都是乐意的,包括给学生上课,看论文。
怎样使读书有进步?我的体会是要想。想是训练脑子,检验思维。我考大学时,数学、外语一塌糊涂,毕竟只念过5年小学,因为其他成绩好,进了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。后来老师把我的作文抄在黑板上,说这样的东西不能算创作,没有形象思维。从此断了我的文学梦。现在回过头去看,30年多前的这一当头棒喝不是坏事,它使我保留了喜欢思考的习惯,而不是沉溺于幻想。这对经济学研究很重要。经济学家张五常很牛,他说:“我是个见到自己不明白的术语就王顾左右的人。这样的人不会看到皇帝的新衣。科斯和我皆高傲,认为我们不明白的一定有问题。这是不需要假设自己的智商属一等的。”怀疑,是读书人的乐趣所在,然而正如哈耶克所说:“他们常与困惑相伴,并且很少能得到发现新见解的补偿。”
我不能说有资格领略伟大思想家的境界,但哈耶克的一番告诫,我深以为然:“凡是选择过这种生活的人,可以得到住房、简单的食品以及丰富的书籍之类的必需品,但除此之外,他必须下决心过十分节俭的日子”,“一个大概得到公认的事实是,最伟大的成就和名望皆来自自律者,他们一心追求自己选定的目标,而将大部分其他娱乐弃之一旁——牺牲许多人类的其他价值,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在其一生最富创造力的阶段,皆不得不如此。”
可以把读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。多年前,周国平在一篇散文中写道:“我相信,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,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,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,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。”“现在我的生活基本上由两件事情组成,一是读书和写作,我从中获得了灵魂的享受,另一是亲情和友情,我从中获得生命的享受。”“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,生命和灵魂,在这两件事情中得到了妥善的安放和真实的满足。夫复何求,所以我过着很安静的生活。”这些感悟如春风拂面,希望能和所有朋友分享。
煮饺子的乐趣
文/贾玉新
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,据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。饺子面馅儿结合,口感香醇,老少皆宜,几乎人人喜欢。更因有着吉祥的寓意,所以成了中国人过年过节时的必备食品。民间有“好吃不如饺子”的俗语,足见人们对饺子的喜爱程度。虽然饺子很普通,但是在煮饺子的过程中,常常因为方法不当,要领不对,或火候没有掌握好,煮出的饺子不是破皮儿,就是露馅儿,既影响外形美观,又影响口感。因此,不经意间,如何煮饺子也成了家庭厨房里一门不见经传的学问。
谈起我学煮饺子还得从四十多年前在部队当班长时说起。那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班长管训练,副班长管生活。煮饺子属于生活范畴,自然就是副班长的事了。1975年元旦,连队包饺子,各班包各班的,炊事班只管烧水,各班自己派人去煮。我班的副班长是个四川人,他们老家吃“抄手”(东北叫馄饨),不兴吃饺子。他带着两个战士煮的饺子几乎都“破”了,全班只好跟着吃“片儿汤”。饺子没吃成不打紧,问题是影响了全班同志过新年的兴致。有了这次教训,以后连队再包饺子,我都会和副班长一起去煮。虽然我比副班长强不到哪儿去,至少我还记得母亲煮饺子时常说的“盖锅煮皮儿,开锅煮馅儿”“开锅三遍水”之类的话。几次下来,还别说,我和副班长煮饺子的水平真都有了提高,破皮儿露馅儿的很少见了。
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,由于我家里“领导”是厨房高手,煮饺子的事儿基本用不着我,久而久之,我在部队练就的那点煮饺子“功夫”也就生疏了。前几年从工作岗位退休以后,除了读书写作、健身旅游之外,我还喜欢上了下厨房做饭。尤其在煮饺子方面,我可下了不少功夫,每次煮出的饺子都圆满肚胀,利爽不粘,饺子汤清清亮亮,深受家人喜欢。不自觉间,我成了家里煮饺子的“大拿”!自然,家里包饺子的频率也大大提升。这给我的退休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和惬意。
煮饺子看起来是个简单的事情,其实不尽然,做起来还真有不少说道。火候不到,皮儿生馅不熟;煮过火了,又会太软不挺实;搅动不当,容易黏锅,皮儿破馅儿露,成了“片儿汤”。通过几年来煮饺子的实践,我品味到,要想使煮出的饺子不破不粘,挺实利爽,包心圆胀,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要在开水里适当放一点食盐,增强饺子的耐煮力;二是饺子下到锅里要及时用笊篱或勺子按一个方向推转,不能反向搅动;三是水开后,需点上适量冷水,如此三到四次。待到饺子全部鼓胀时也就煮好了。
去年冬至,家里老人孩子三十来口子,聚在我家围在一起包饺子。虾仁馅儿的、韭菜鸡蛋的、白菜猪肉的、酸菜羊肉的,包了几帘子,好几百个饺子。煮饺子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我的肩上。我也雄心勃勃、当仁不让,正想在这么多家人面前露一手呢。于是,使出全部煮饺子的功夫,精心操作,连着煮了四锅不同馅儿的饺子。这些饺子也真给我争气,一个破皮儿的也没有。四锅饺子煮完了,饺子汤还是那么清亮不混浊。一大家子老老少少边吃饺子边看电视,其乐融融,无不夸我的饺子煮得有水平。我虽然忙出了一头热汗,看到大家吃得这么开心,心里头那个美呀,甭提了!
春到小院乐趣多
文/杨靳葆
我住在一层,在我居住的楼旁边有一处100多平方米的空地,当初堆满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,垃圾堆上长满了杂草,草丛中充斥着塑料袋等杂物。我搬过来以后看着很不舒服,就花些时间因地制宜平整了出来,倒掉废物,栽种了一些西红柿茄子之类,一开始长势不错,也结了不少果,但到果实快成熟时出现了烂果的情况,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。我从整地、育苗及管理的全过程回忆了一下,都没有问题,那么只有一种可能,就是土壤有问题。这里曾经是建筑工地堆放水泥及和泥的场所,一定是这些东西在作怪。我果断决定全部拔除所有苗木,换土!这是三年前的事。
去年女婿找人给拉来几车黄土,摊在地里,我及时施肥,认真管理,所种植的作物长势良好,再没有出现果实腐烂的情况。
今年一过惊蛰,我就翻好地,让阳光照射杀菌。谷雨前我按农时下种,所有作物长势喜人。
附近一小区拆除改造,我捡回了一些废弃的小水缸、花盆,弄回来一些适合种植的土壤、细沙、腐殖质,一开春就沤上,换土备用,做饭洗菜用过的水倒在缸里用来浇地。而这一切都是在我读书、读报、写作、电脑前坐久了,感到疲惫了,需要休息一下以调剂脑体力劳动时去做的。小院里的劳作不仅不是负担,反倒成为赏心乐事,在这里活动活动筋骨,晒晒太阳,出点汗,好不舒服!
香椿芽摘了一茬又一茬,吃不了送亲朋;杏花谢了桃花红;玫瑰花开了满院芬芳;薄荷绿绿味浓郁;葱花淡淡,三角梅艳艳,一丛一丛蒲公英,黄黄的花,白色冠毛绒球,引来彩蝶翩翩,蜜蜂嗡嗡;还有那洋姜、花椒、玉茭苗、西红柿,小院的颜色、味道、层次是那样的丰富多彩,那样的诱人,我每天都要去好几次,每次都有事可做,浇水、拔草、松土、移苗、灭虫、修剪等等,可做的事多了去了。看着这里的一切每天都在变化,看着自己的劳作有了结果,心里美滋滋的。
老伴将小院的风光拍下来发给亲友们,大家都点赞,小孙女每天放学回来都要进去看看,我告诉她,这是什么,那是什么,她看着什么都新鲜,都快乐,她问我:“你种这么多不累吗?”我告诉她,不累,还乐着呢。她每次来都不想离开,我想这小院能让别人感到流连忘返,值啦。
骑自行车的乐趣
文/杨丽清
最近我喜欢上了骑自行车。清晨,沿着海边观海长廊,心情欢快、自由自在地蹬着车,习习的海风迎面扑来,湛蓝的海水映入眼帘,碧绿的树叶和小草,色彩斑斓的花朵迎风招展……海滨公园晨运的人很多,有的在海里欢畅地游泳,有的在岸上跑步或散步,有的在绿地上打太极,有的在踢毽子,有的在练瑜伽……
下午下班了,骑车又是另一番心境,心情更悠闲了,少了上午赶时间的匆忙,可以如痴如醉地欣赏身旁的画景:海鸥在海边的红树林上空飞翔;一排排的渔船静静地躺在岸边,湛蓝的海水和蔚蓝的天空海天一色;小孩赤着脚在沙滩上玩耍,有的在捡贝壳和挖螺,有的在堆沙……
晚上,观海长廊更是一片欢腾,有的在跳广场舞,有的在唱歌……我一边慢条斯理地踩着单车,一边聆听着舞曲音乐,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啊!
在海边骑自行车,我觉得很惬意,再也不用担心塞车和汽车尾气;在海边骑自行车,还可以避开马路的拥挤和喧闹。
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几个月以来,我发觉腿的肌肉更结实了,体力和气色也比以前更好了,人更有精神了,也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,去哪里都方便,路上可以舒心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,还去了以前没去过的地方,对湛江的大街小巷算是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。
最近因要更换家里“地宝”的轮子,而湛江只有一个售后服务部在赤坎南桥,我突发奇想,决定骑自行车去赤坎南桥。
傍晚,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已过,马路上的车较少,沿着宽敞、干净的海滨大道轻松自在、心情舒畅地蹬着车,凉爽的海风轻轻地拂过脸颊,两旁矗立的高楼大厦擦身而过,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停地眨着眼睛,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画境中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,终于到达目的地南桥,沿着南桥河慢慢骑,又可领略到赤坎独特的夜景。
周末的清晨,我则喜欢骑自行车去湿地公园。沿着弯曲的红色自行车道畅快地驶进公园,清新、纯净的空气迎面扑来,置身于翠绿的树木和鲜艳的花丛中,夏季还可欣赏到辽阔的荷花池,粉嫩、娇艳的荷花星星点点散布在青翠欲滴的荷叶间,花枝招展的“花姑娘”在旁边的荷亭上尽情摆弄各种姿势,似乎要和荷花争奇斗艳……
如果时间充裕,也可顺便骑到旁边的银帆公园逛逛。银帆公园的面积很大,连接海滨大道、人民大道和椹川大道,里面有很多宽敞的跑道,跑道呈弧形且有点坡度,骑的时候感觉有点吃力,但这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,累得恰到好处。
现在我越来越喜欢骑自行车了,它不仅是我上下班最理想的交通工具,同时还能让我锻炼身体、开阔视野和增长见识。湛江是中国十大低碳生态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,近年来,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、广东省首位,是名符其实的“花园城市”。在全国重点监测的城市中,湛江空气质量状况之好极为罕见。
我爱湛江美丽的蓝天白云和静谧湛蓝的海湾,为自己生活在坏境如此迷人的城市感到自豪和幸福!我已决定骑自行车游遍湛江,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、开心和惬意的事情!
阅读的乐趣
文/蔡永庆
是否读书,体现一个人的上进心;是否坚持读书,体现一个人的毅力;能否惜时如金读书,体现一个人的境界。现代社会资讯越发达,人们往往越觉得知识贫乏,越感到“本领恐慌”。因此,我们不但要读书,还要善读书,更要见缝插针读书。节假日,空余时间相对较多,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。
经常听到人们说,“过节越来越没意思了”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过节的物质要求渐渐淡化,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,对文化内涵、文化氛围的要求越来越高。读书学习无疑是填补这个空缺的一剂良方。
节假日是休息的时间,读书也是一种休息,是更高层次的休息。生活中人们经常只顾得匆忙赶路,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;只顾得不断行进,却忘了“充电”加油。节假日里,亮一盏灯,沏一壶茶,一家人随心而读,在阅读中交流、怡情,实乃最佳休息方式。
节假日是回家的日子,读书也是一种回归,是精神的回归。在探亲访友之余,翻阅飘香的书籍,感受深层次阅读带来的心灵滋养和精神升华,让自己的灵魂洗涤于先贤的教诲,开茅塞、得新知、养性灵,身心倍加愉悦。
节假日是团聚的时光,读书也是一种团聚,是与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相聚。打开书房,与古今圣贤相遇,恰似故友重逢、开怀畅饮。读《史记》,若与司马迁对饮老酒;读唐诗宋词,似与李杜细品佳酿,其中韵味可谓深长。
一项调查显示,七成多的党员干部都有强烈的读书愿望,但由于平时工作忙等原因,往往时间不能保证。节假日没有电话的催扰、没有检查的压力,更适合读书学习。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曾提出过“时间管理”的理念,倡导根据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。节假日读书在时间上相对宽松,选题也相对自由,适宜精读和广读。
可以读点哲学,学学辩证法,站得更高、看得更远、想得更深;可以读点经济学,提高认识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;可以读点历史,以史为鉴,滋养智慧;可以读点文学,远离低俗、追求高尚;也可以读点“闲书”,摄取各种不同的精神营养,开阔眼界、丰富思维。节假日学习还有一大好处,就是不用拘泥于内容和目的,便于发散思维,也容易产生灵感。因此,也要善于舞动笔墨,把那些最精彩、最有启发的“宝贝”记录下来,边读边记边思考,在各种思想和信息的撞击中,产生新的思想火花,形成新的见解。
最是书香能致远,最是读书能怡情。节假日里,让我们走进图书馆,翻开书,在阅读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别样的乐趣。
读书的乐趣
特别喜欢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这句话。因为这句话概括了我一生中的两大乐趣,即一个是读书,另一个是旅游。其实行万里路说的不仅仅是旅游,而是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,把行万里路当作旅游,严格地讲是有点断章取义。
读书是走别人走过的路,学习别人已获得的知识,而实践则是走自己的路,是自己在社会活动中加以充实,二者不可偏废。明万历年间的东林学者顾宪成,曾为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,叫做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。”我想顾宪成先生的这一名联,就很好地阐述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,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什么?我觉得那就是社会实践。
读书好,那是真好,可那时候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,家里除了锄头就是铁锹,睁眼就是柴米油盐,闭眼就是犁耧锄耙,想有一本自己的书,那的确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。没有书读并不等于不知道读书的好,祖祖辈辈和土坷垃打交道,在用得着文化的时候,也只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,在肚皮上划道道,在墙头上划道道。每当遇到这种没文化的尴尬时,一个个黑脸汉子,就会无奈地说,没办法,谁叫咱是睁眼瞎。这不明摆着是对读书的向往吗?我没机会接受学前教育,更别说是从小就读什么唐诗宋词,最早接触书是上小学一年级,一本是语文一本是算术,薄薄的两本。正是这很不起眼的两本书,把我带进了读书人的行列。一年又一年,书逐步地厚了起来,但是几年下来仍然是那两本叫做语文和算术的书。那时候家里穷,根本买不去课外读物,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书。说起来可笑也可怜,我是上了三年级以后才有机会读课外书的。说是课外书,其实就是小人书,也是薄薄的,但上边有人人马马,有故事情节,那时还不懂什么叫图文并茂,就是读起来感觉特别特别地舒服。我喜欢读小人书,可是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小人书。
读所谓的大部头是五年级以后的事了,记得先是读了《西游记》,后读了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封神演义》,接着是《敌后武工队》,再就是一些历史小册子,如此而已已经初中毕业。这些书都是借同学读的,因为是借来的,生怕被人家半路要了去,所以只好连明昼夜地赶。赶着读书着急是着急,可很有意思。心里既想着别人的期限,也急着书中人物的命运,两头担着心总是火烧火燎的,有时候会半夜半夜地读,一个情节过去了,想着下一个,一个故事完结后,赶快再追着下一个。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,那种读书就象是急匆匆地赶火车,生怕误了点。有意思吧?上了高中学校有了图书馆,但是图书馆里可读的书不多,文革洗劫过老师清理过,剩下的大都是革命书籍。不过有几本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,那时候有《激战无名川》、《牛田洋》、《艳阳天》、《欧阳海》、《雷锋》等。问题是十几个班千把名学生,谁逮着了都不愿意撒手,那是真正的僧多粥少。好在高中两年总有轮到自己的时候,一旦从图书馆借到手,那就非啃个稀巴烂不可。尽管后来说那时的小说是“高大全”的模式,可我们并没感觉有啥不好,照样读得如醉如痴,照样被书中的人物命运牵动着神经,照样读得乐不可支。
上大学后可读的书多了去啦。别说是学校图书馆书多,就是书店里的书也多得让人目瞪口呆。读呀读呀,真希望把过去落下的都赶回来。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当代的,有一种书海里遨游的感觉。可四年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,充其量只能是冰山一角,甚至连那一角都谈不上。在大学里读书真还有点紧迫感了,恨不得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翻个遍,而且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,越读越感到时间不够用。四年中读了多少书自己不清楚,只知道自己快变成了一条书虫子,那真是一条快乐的毛毛虫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买书。一个穷书生的确拿不出多少钱来,于是就开始抠牙饿嗓,从伙食费中一点一点地节约,星期天就去逛书店。好在那时候一本书,多则几元少则几角,就是一套书也就十元八元而已。买了读读了买,乐此不疲。
书读多了人就有点呆。但是呆呆的反而很好,面对各种权力利益,不争不抢不夺,吃得香睡得好心安理得。书真是个好东西,读书真是个好事情。烦了就把自己埋在书堆里,坐下来读进去,一切烦恼都会抛到九霄云外。累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,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,那就是一种最好的休闲。老话说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这话曾被批判过,而且被批得体无完肤。批得对与否姑且不论,但是真的把读书当作一种功利,当作一块获取某种利益的敲门砖,那书读得一定是很累很累,一定没了乐趣。问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走的正是这条路,学生们把读书当成了负担,不产生厌学情绪反而是件不正常的事了。
乡村中的乐趣
文/赵子锐
生活在城市里,我们习惯了城市的繁忙与喧闹,但城市的生活又带给我们很多的压力和负担,让我们的身体渐渐变差,于是这个“五一”我们全家一起去了乡村,去体验乡村的生活。
清晨,我们离开了城市的喧闹,来到了一条山路上。山上,纯白色的雾像一层薄纱笼罩在山间,而山下则是另一种风景,芳草如绿色的地毯铺在山间,时而有一些白色的大棚和一些小土房子镶嵌在地毯上,房子的周围被农田和小河包围着,田里有几个农民在忙碌,小河缓缓流淌着。不一会儿,我们便到了目的地,我非常开心。走进乡村,乡村的大路上没有一辆接一辆的汽车,也没有许多人,只有一片安静,有时会遇见一些小鸡,那些小鸡很可爱,我很想捉一只带回家养,却看见了威风凛凛的公鸡“将军”和神气十足的母鸡“军师”保护着小鸡“士兵”向我走来,于是我放弃了计划。来到妈妈朋友家的大门口,一只大狗凶狠地盯着我,吓得我躲在了妈妈身后,好可怕的狗,它比城里高楼大厦门口的石狮子模样还厉害。我小心翼翼地进了大门,眼前的一片翠绿映入眼帘,房前搭着一个瓜架,下面有许多美丽的鲜花,院子宽敞,美丽极了。
中午,我们一家到蔬菜大棚里来采摘。我走进了草莓大棚,哇,这里好热呀!从十几摄氏度上升到了30多摄氏度,我看见“草莓仙子”在和我捉迷藏,一个个都藏在叶子下面,它们估计是害羞了吧!妈妈告诉我说:“摘草莓颜色要挑红红的,个头要大的,而且不能有伤口。”于是我拿着小篮子开始寻找,小心翼翼剥开叶子把一个个又大又红的“草莓仙子”摘了出来,放到篮子里,很快我就摘了满满两小篮子,它们一个个挺着肚子躺在筐里,可爱极了!在大棚附近,我还发现许多萝卜士兵在土里保护着“草莓仙子”,我看了忙使出全身之力拔出了几个大萝卜,当我把萝卜和草莓拿回去的时候,妈妈开心地笑了。
傍晚,爸爸又摘了许多蔬菜回来,大人们准备做饭了,我们几个小孩可不会做什么,只好在院子里玩耍,我们捡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子来到小河边打水漂,“咕咚咕咚”的声音和欢笑奏成了一首特别的交响曲。大家玩累了,就随地捡起几根树枝,在上面绑上藤条做成一个个鱼竿发给大家,大家便一起学着大人的模样钓鱼……“吃饭了!”只听妈妈大声喊叫,我们便放下鱼竿冲进院子洗好手,把饭菜放好,开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,这一顿简朴的饭菜比城市里豪华的西餐还要美味,小鸡们也被香味吸引过来,叽叽喳喳地抢着吃地上的一些饭粒,狗也饿了,它也摇着尾巴要吃的,我看它可怜兮兮的就给了它一点吃的,它舔了舔我,大家开开心心地笑了,真是一顿难忘的晚饭。
夜晚,天上繁星点点,在城市是看不到如此清晰的星空的,我躺在小床上听着外面不知道名字的小虫子唱着催眠曲,数着天空中那正在眨眼睛的星星,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。
乡村虽然没有城市那么繁华,但是它却有一派独特的风景;乡村虽然没有城市那么热闹,但是却有一种在城市里体验不到的快乐;乡村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富有,但是这里也没有城市中的压力。城市不是最美的风景线,有时你静下来用心感受,乡村其实有一种迷人的颜色,让我们去描绘它,去体验它,一种新的乐趣会为你所拥有。
给生命留一段空白
文/古月儿
身处尘世,被功利、得失鞭赶着前行,奔波劳累之余便想拥有这样一个时刻----长长的松口气,静静地独处一会,给生命留一段空白。
留白是画家的技艺,也是生命的艺术。花谢了可以再开,燕子去了可以再来,而生命属于人生只有一次,一旦逝去即无法追回,所以在填充生命内容的同时,更要懂得珍惜生命。
当手术后的一缕阳光照到我的时候,从那一刻起,我开始懂得珍惜生命,善待自己的意义了。也就是从那一刻起,我开始为自己的生命留白,并用一颗诗性的心执着地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乐趣、创造乐趣。
很多时候盘旋在我脑海里的是工作、挣钱、房子和孩子等,疲于奔命,忙于应付,当身体一跨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,我霍然发现,我已经丧失了生命中所有的乐趣。这时候,我的无奈、我的无助、我的痛苦乃至我的绝望瞬间涌上心头,泪水不知不觉夺眶而出。
人世间,值得我们去获取的东西很多,需要我们去奋斗、去拼搏。然而生命不仅仅因为成功和辉煌而珍贵,生活中除了成功、财富和事业,还有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甚至生命。在奔波忙碌之余,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平静的心境,给生命留一段空白。
给生命留白,不要让忧愁和烦闷占去太多的时间,疲乏了出去走走,让大自然的美景平抑你内心的躁动,消除你胸中的不快:
我喜欢一个人坐在书桌前,摆个舒服的姿势,捧一本书,可以是海德格尔的《存在与时间》,梁秋实的《雅舍小品》,也可以是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不为写书着述,也不为闲谈卖弄,就为这一份怡然自得的乐趣,为这淡淡的墨香,读书本身就是目的。在书里流连忘返、心领神会的自我无拘无束地陶醉才情里。
心情不好时,我会开车打开音响,漫无目的地飞驰,让静静地音乐带我感受寻求另一种形式的乐趣。清贫、平淡并不拒绝乐趣,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在于自己的发现和理解。
给生命留一段空白,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、荣辱与失败。心胸豁达些,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,真正能永恒的是人的精神!笑看云卷云舒、静观花开花落,荣辱不惊,去留无意,不失信心,不失乐趣地介入自己的生命,创造自己的价值。
生命不易,不要让自己在人生的恩恩怨怨中遭受伤害,也不要让自己在短暂的人生中经受酸楚与苦闷的侵扰、浸泡。
给生命留一段空白,就是充实自己的生命。
乡村乐趣
文/陈长江
乡村乐趣
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来了!不用说,我这一次一定又要被派遣到外公的大本营里的,不管寒、暑假,爸妈都依然把我送到外公哪儿去的。
果然,几天之后,我被他们"强行"送到了外公的家里。
真舍不得家里那阴凉的空调房啊!这大热天的,没有空调就根本没法生存的呀!他们怎么就狠心让我去乡下呢?
在外公的家里,我几乎每天都闷闷不乐的,因为外公家里既没有空调,也没有电脑,就连电视也没有!为了让我开心,并爱上这里,所以外公决定:带我出去捉鱼,好好体验一次乡下的乐趣!
一开始我坚决不同意,赖在家里不出去,我心想:捉鱼有什么好玩的?又热又费力,反正我又不会抓鱼,跟去了也没用。
外公准备好了一切渔具,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握着我的手硬拉了出去。
我们从小路出发了,一路不断地有风吹过来,根本感受不到酷暑的炎热!我们越走越远,越走越远。渐渐的,我们走进了一条水路,不宽,水不深,才没到我的膝盖,而且这水不仅不烫,而且还很清凉!我甚至想在这洗澡了!我发誓,下一次来着时一定要带上游泳裤!
"外公,到了吗?"但是他没有搭理我,于是我把音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调高了二十分贝:"外公!到了吗1
"嘘……这里是鱼最多的地方,别吓着他们。"说完,外公提起了捞网,往下一捞,一条鲫鱼就落网了。
外公把鲫鱼塞进了水桶里,放在了一旁,再去找另外一条鱼。
我便急忙跑向水桶,望了望四周,随便折下了一根小木棒,用木棒戳了戳鲫鱼,鲫鱼便在水桶里游来游去,觉得蛮好玩的。
当我起身,准备想跟上外公时,却没注意脚下,所以摔在了水里,全身都湿透了。而外公听到响声后,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。
"哎呀,这石头上全都是青苔,所以很滑,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啊1外公边说边帮我拧干衣服中的水分。
我看了看外公身后,心立刻被提了起来,原来是一条蛇,心想:糟了,怎么会碰上蛇呢!早知道不来了!
"外公,你别动!你……你身后有……有一条蛇1
外公沉默不语,很显然,他也被吓到了。
外公转了过来,松了一口气:"呼,还好是一条无毒的蛇1说完,外公小心地走上前去,而那条蛇却一动不动。
说时迟,那时快,外公向前一扑,抓住了蛇的脊椎部分。
"外公,快砸死他,它会咬你的1我大声叫喊着。
"涛涛,给我一块石头1外公说。
我四周望了望,随地建起了一块石头给了外公。
只见外公把蛇按在了大石头上,用石块砸刚才手指按着的地方,砸了好几次,蛇才死了,他把蛇放进身后的筐子里。
"外公,你干嘛?"
"这蛇是集多宝于一身,你看,蛇胆吃了补身体,蛇皮可以做成装饰!也可以做成药1
我是心服口服,外公不仅会捉鱼,还会捉蛇!是我太小看他了!
有了外公这捉蛇高手,我更加放心了。我随外公一路捉了下去,看来,今晚要吃一顿全鱼宴喽!哈哈!
在这暑假里,我在外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,我所不懂的问题,他都能为我解答。
我渐渐地爱上了外公,也渐渐地喜欢上了乡村的乐趣。
外公家里虽然既没有电视,也没有电脑,但拥有城市里所没有的,那就是--大自然!
慢读的乐趣
文/柏红梅
生活的快节奏,让我们做任何事情无法再慢下来,阅读仿佛也不例外,“快餐”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。很多人养成了快眼看书的习惯,一目十行,囫囵吞枣式硬咽书中文字,常常难以品其味,读后也不知书中所云,匆匆过目,很快便会遗忘,很多时候快读等于没读,更不要说体会书中精妙之处了。
我读书比较挑剔,一向很慢,学生时代就是这样,宿舍同学借书,读得最慢还书最晚的就是我,没有一定的充裕时间,我绝对不去读书,宁愿不读,也不会快速翻阅匆匆了事。读就是要“消化”,给我们营养的,而这些就需要慢读,“慢读”是温柔的,绸缪缱绻,才能享受阅读的快感和极致。
当初读《平凡世界》这本时,其实早就看过这本书的介绍了,很多人拿到时便迫不及待快速翻读,以寻求故事的结果,而我却在假期的大量时间里,沉心静气地读它,读过一个章节后,我便会重新回到上一个章节,把内容连续起来,有时只是一个片语抓住了我的注意力,有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,我都会慢读体会,再三品味。重读时也许比第一次还要来得慢,在继续往下读之前,我会坐在书房里想象一阵子,以期融进书里的情节中。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这部本。慢读让我收获很多,让我从中品尝到了阅读的乐趣,唯有慢,你才会更好地领悟,才能更好地渗透到书中,和作者达到共鸣。
我绝不相信可以用“快速”阅读法,就能从书中得到真正的益处。用速读法阅读,无异是在唱机上用错误速度去播放音乐。“慢”是文火细炖,既吊足鲜味又使骨酥肉烂,慢读就是这样,可以让我们吃透书中思想,烂于胸中,为我们所用。
有时慢读,我更喜欢把书里一些不解地方,通过查找其他书籍做更深地理解,一旦获取新知识和思想,我便会马上记录下来,触类旁通联系体会,有时为了一个生僻的字词,一段不明白的话,我去查阅新华字典,翻阅百科全书。慢读是最好的学习和理解书的过程,让你从中汲取多多。
慢读细细地品味,可以让我们从中好好地欣赏和回味,让我们拥有着怡然自得的闲适与咀嚼的快感,实在是读书的一种享受。读书应该是一种细嚼慢咽的过程,在生活加快步伐的同时,我们更需要珍惜“慢”的权利,从中享受。
父亲的乐趣
文/郭正祥
父亲生于民国初期,早年家境贫寒,未曾读过书。但在他的一生中,不仅掌握了维持生计的铁匠、编织、嫁接等手工活儿,而且他还学会了乐器、棋牌等不少充实业余娱乐生活的好把戏。其中,在村里比较闻名的且相对高雅的当数拉胡琴和下象棋了。
父亲不识谱,却学会了拉胡琴,据他说武艺儿全是摸索出来的。
在我刚记事时,每逢阴雨天,父亲总是从炕上取下挂在窗边上的胡琴,摇头晃脑地拉了起来。刚开始,我怎么听也听不懂,可父亲看起来好像很陶醉的样子。
有一天,我跑去问母亲,母亲边笑边说,别看你听不懂,可你爹就是凭着这把胡琴,使咱家渡过了生活困难时期。接着,母亲讲述起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连年自然灾害的日子里,父亲靠拉胡琴讨饭吃的苦难经历。母亲说:“当时连年灾害,家家户户外出讨饭吃的不是什么新鲜事,就像现在找工作的人一样处处是。你父亲每走到人家门口,总是羞于开口,所以经常吃闭门羹,不仅讨不到吃的,有时候还被狗咬。回家后,他就想了个法子,外出讨饭时就从家里带上胡琴,每到了一家门口,便一条腿蹬在门口石头上,把胡琴架在腿上就拉起了曲子。没承想这法子还挺灵。听到胡琴声,主人很快开了门,在知道是讨饭的后,还主动回家取出能吃的施舍。就这样,你父亲的一把胡琴拖拉着咱一家人熬过了生活困难期。”
每年阴历7月22日,是财神会,也是父亲的生日。有一年过生日,一家人高兴之余,父亲又拿起了胡琴,拉起了传统小调。一曲终了,我问父亲拉胡琴是谁教的,父亲说是在小的时候自己买了把胡琴跟村里的大人“遛”(音,平度方言)的,“遛”着“遛”着就会了。父亲还兴致勃勃地说起了跟自己“遛”的还有一个徒弟被平度吕剧团录用等等。
父亲拉胡琴大约有六十多年的历史,兴致最高的时候,当数每年春节的初一、初二。每到这天,天还不亮,父亲就起床准备他的事情,只等他的老八路大侄子,也是我值得尊重的本家大哥带着二胡一到,就开始了京胡、二胡两重奏。我大哥那二胡拉起来、听起来,那叫个带劲儿。
父亲喜欢下象棋胜过拉胡琴。一旦下起象棋来,常常是如痴如醉,十里八乡的稍有名气。
每到农闲季节,一大早本村一个五保户家已是人声鼎沸。每次下场子的总有我的父亲。而每次最后胜利的也还是我的父亲。久而久之,父亲一下场,就形成了父亲对垒群雄的博弈局面。
那个时候,每逢家里来客了,我就是“小交通”,母亲总是让我去喊父亲。在我的记忆中,家里每来一次客人,我至少跑三趟腿,喊父亲三遍,父亲若能回家,就是我最大的胜利,而现实往往是跑上六、七趟。就为这,时常惹得母亲、亲戚、朋友不乐意。开始,我对父亲的执着也是大为不解,可时间一长,当我听到人家议论说,在农闲时,有不少下棋的人是远道慕名而来找父亲下棋,切磋技艺,这才萌懂父亲的执着。可每当问起原因,他老人家总是说,人家大老远来了,我不陪陪不好。现在看来,父亲下棋,不单单是为了分个胜负,小小棋子中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友谊。
转眼间,父亲七十多岁了,每到阴雨天外出下棋多有不便。当时已参加工作的我便从平度为他买了套象棋,让他在家里下。环境变了,博弈对象也不一样了。在家里博弈对象就成了家人、亲朋,围观的人也少了。每次对阵,大多是我或我二哥。此时,尽管父亲的视力有点下降,我却只识个马别棒,父亲跟我下棋时,总是让我套车马炮,且是先行,即便是这样,每每都是我落荒而逃。后来父亲告诉我,下棋不在于棋子多,而在于出奇兵。棋子多,往往会导致轻敌骄狂;而棋子少,则会用兵谨慎,这样也往往会出奇制胜。父亲的这段表述,原话我现在记不清了,可本意应该是这样的吧。父亲的教诲,至今还鞭策和鼓励着我。
父亲,虽然走了,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
冬读的乐趣
文/向卫华
冬天,每到周末的时候,我喜欢坐在书房里独自一人静静地读书;特别是遇到下雪天,无法外出,读书便成了我的一天的主要“工作”.
也许,这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吧!清晨,披衣起床,拉开窗帘往窗外一看,呵,好大的一场瑞雪!远山近树银装素裹,远房近屋玉宇琼宫,一片人间仙界,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变得更加近了,眼之所极亦可手之可触。吃过早餐后,雪花依旧纷纷扬扬、潇潇洒洒地飘舞着。我便打开电炉子,冲一杯古丈毛尖茶,书房里顿时茶香袅袅,暖气融融。于是,静下身来、安下心来,坐在书桌前的藤椅上,捧书而读,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。于是,一句句、一段段、一页页、一节节……渐渐地便进入佳境,整个身心都完全沉浸于茶香与书香之中,一读便是整整一天。
冬天读书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。窗外,雪花匆匆滑过,就像从天而降的白色的精灵划出的轨迹,闪亮着一道道优美的弧线。此时此刻,合上书卷,暂时离开一段动人的情节,一则感人的故事,或背守、或叉腰在书房里慢慢踱步,不时踱到到窗前,此时,放眼望去,只见一个巨大的洁白的棉被,已经把整个山川覆盖起来,天地白茫茫的一片,如一个洁白无暇、晶莹剔透的宫殿。随之,心情也就轻松起来,愉悦起来,开朗起来、兴奋起来。这白色铺开的被面,就如同翻开的书页,读书与落雪相成趣,茶香共墨香互融合。此时,我的思绪也就因书中精彩的描写、情感的铺成而飞翔到遥远的天外,遨游于广阔的宇宙,一种释放,一种豁达,也就从心底散发出来……
冬天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,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。作家叶灵凤在《书斋趣味》中说:“在这冬季的深夜,放下了窗帘,封了炉火,在沉静的灯光下,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,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。”元人翁森曾写过《四时读书乐》一诗,其中“冬读”云:“木落水尽千崖枯,迥然吾亦见真吾。坐对韦编灯动壁,高歌夜半雪压庐。地炉茶鼎烹活火,四壁图书中有我。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。”多美的句子,多美的意境啊!把冬天读书的乐趣和情调挥洒得淋漓尽致,让人浮想联翩。
作家林语堂说:“在风雪之夜,靠炉围坐,佳茗一壶,淡巴菰一盒,哲学经济诗文,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,然后随意索之,取而读之,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。”漫漫长夜,以书为伴,静心阅读正当时,因此,雪夜读书是一种美感,也是一种境界。这种美感和境界来自心灵的共鸣和洗礼,发端于情感深处唤起的体悟和快乐。此时,夜深人静,万籁俱寂,只有窗外的白雪相伴,喧闹和嘈杂早已散去,浮躁和游动早已停歇;此时,一个人坐在书房里,满眼的墨香伴着茶香飘逸在书房里,那些早已生成灵魂的文字和词语,链接着思想的火焰,闪耀着灵魂的光芒,在窗外白茫茫的雪地里奔跑,因而寂寞的雪花就有了书香的渲染,冰雪皑皑的原野就显得更加空灵。雪、夜、书、人,浑然一体,天然成趣,美不胜收。所以说,心静、气正、神闲、态悠,是雪夜读书的一种心得。
对我来说,忙时,读书是一种休息;闲时,读书是一种工作。无疑,冬天是比较闲的,自然而然,冬天读书便成了我的“工作”,;对我而言,读书,不求所得,但求所思;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;不求如意,但求无愧。我想,如今,在这个纷扰、忙碌、功利和充满诱惑的现实生活中,无暇读书、无心读书、无力读书也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;因此,一个人要想保持像雪天一样安详宁静的状态,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于是,冬天读书便是一种难得的雅兴和情趣。坐在温暖的书房里,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。储蓄冬天,阅读心智,会让人更加自信,更加洒脱。因此,在雪天读书,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,多少都会找回一点古人高雅的气节吧。
布衣暖,菜根香,冬日诗书韵味长。民国儒医熊伯伊亦写道:“冬读书,年去忙,翻古典,细思量。挂角负薪称李密,囊萤映雪有孙康。围炉向火好勤读,踏雪寻梅莫乱逛。丈夫欲遂平生志,一载寒窗一举汤。”在我看来,也许,这就是冬天读书的乐趣所在吧!
洗碗的乐趣
文/雨凡
一个家庭中,无论成员多少,一日三餐是不可少的,买菜做饭洗碗,是家务劳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中洗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环节。无菜不能做饭,无饭不能养身,不涮锅洗碗下顿就无法“开火”,可见洗碗在家务劳动中的重要性。
其一,各尽所能,家庭和睦。自从孩子参加工作离开家后,我和老伴就各司其职,老伴买菜做饭很是辛苦,于是我主动承担一些家务,把洗碗之类的“粗活”揽了下来,既减轻老伴的负担,又体现老夫老妻的相互关爱,增进家庭和睦。
其二,活动筋骨,增强体质。退休之后的十几年里,我还算“身强力壮”,常外出旅游观光,或就近登山锻炼。而今已经80多岁,身体多有不适,户外活动减少,常蜗居在家,除读书看报以防“老年痴呆”之外,就是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,以弥补运动量的不足。洗碗是一个手、脑、脚并用的活计,不断穿行于厨房和餐厅之间,运动量虽然不大,一天三次下来最少走了2000步。
其三,打扫战场,以利再战。一个家庭不管人多人少,一餐饭下来,杯盘狼藉,残渣满桌。洗碗的工作就像打扫战场一样,要把厨房和餐厅收拾得干干净净,不露出一点“硝烟”的痕迹,恢复原来的整洁,为下一餐做好准备。于是,我对厨房各种器具的摆放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。进入具体操作时,首先对当天餐桌上的剩菜剩饭先加以合并,能食用的保存,不再食用的倒掉,为清洗碗筷打扫障碍;然后我按锅碗瓢盆按大小顺序逐一清洗,归还原位;最后再清理洗碗池中的“残渣余孽”,清扫地面的垃圾,让餐厅和厨房恢复原貌,整洁干净,无烟无味。看来,洗碗不仅是一件体力活,还是一件“含金量”很高的技术活。
洗碗乐趣甚多,何乐而不为呢。
集邮给退休生活增添乐趣
文/白克信
我与邮票结缘,是在1961年的中学时代。那时,我的老家是个小县城,经济落后而信息闭塞,哪有集邮的条件。我从牙缝中挤出早点钱,曾写信到上海购买过一两次邮票。但因经济条件制约,又是“三年困难时期”,只好忍痛割爱。后来,由于忙于工作和各种原因,这一爱好竟搁置了40多年。
2004年退休后,我与友人先后两次到赵世琤家里拜访,看到他多年收藏的花花绿绿的邮票和各种邮品,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邮文,我的心动了。在赵老的指导和帮助下,重新点燃了我的集邮梦,开启了我集邮路上的窗口。
收藏邮票,是我集邮生活的初始阶段。由于我集邮起步晚,平时,我经常到集邮市场寻找自己喜爱的邮票和封片,先后购买了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物邮票和刘胡兰、雷锋、焦裕禄等当代英雄模范人物邮票,以及有关人文方面的邮票。同时征订了每年邮政发行的年票和《中国集邮报》。随着收集邮票增多,我分门别类地装进邮册。有时翻看心爱的邮册,一股清新之感随之而来。通过学习《中国集邮报》有关集邮方面的知识,我懂得了邮票就是“国家名片”,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、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真实缩影。集邮活动本身就是宣传集邮文化,是国家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为此,我加入了桂林市老年集邮协会。
学写邮文,使我的集邮生活进入了新天地。集邮老前辈们常说:“惠我邮票,不如惠我邮识。”为了努力提高邮识水平,我虚心向老邮友学习,经常阅读邮文,经过努力,终有收获。2008年6月6日,奥运圣火首次在“山水甲天下”的桂林传递,我自制了奥运圣火传递纪念封,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邮文《自制纪念封 永铭桂林史》,这一“处女作”在《桂林晚报》很快就刊登了,从此我对写作邮文有信心了。
我属猴,2016年是我本命年,72岁。这一年第四轮生肖邮票“领头羊”猴票,又由“1980版”金猴作者、92岁高龄的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再度执笔设计,受到众多邮友的热捧。为了购到猴票,1月5日凌晨3点多钟我顶风冒雨赶到桂林中山中路邮政大楼排队,与邮友交谈耐心等候,在寒风冷雨中站了5个多小时,如愿买到了猴票、盖上了纪念戳,给邮友和自己寄去《丙申年》猴票首日封。虽然有些累,但心里乐滋滋的。我将这一切身感受写成邮文《临近本命年购猴票》,《桂林日报》《桂林集邮》很快刊登了,近几年来,我在报刊发表了30多篇邮文。
制作邮集,使我的集邮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。集邮不仅仅是收藏邮票,把买回来的邮票放进邮册里就完事,而是要认真进行研究和编组邮集,这才是集邮的真谛。近年来,为了学习制作邮集,我通过学邮文、观邮展、听讲座,多请教,向制作邮集有经验的邮友学习,开始制作邮集。2018年是汶川大地震10周年,我学习编集的《北川新县城重建》一片邮集,得到了有经验的邮友的热心指导帮助。特别是桂林市青年集邮协会会长苏勇华先生,我与他素不相识,从未谋面,但我多次通过电话向他请教有关制作邮集的问题,苏先生都耐心倾听,热情解答,使我十分感动。当我把《北川新县城重建》一片邮集制作完成后,用电子邮件传给他,他又诚恳地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。根据修改意见,我写信到北川县邮协邮买了新的邮品,经过修改补充,增加了素材,表达了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的行动,体现了震后新城的古镇新貌,突显了邮集的主题和深度,向人们述说了地震无情人有情,大灾有大爱的抗震救灾精神。为此,《北川新县城重建》获得2018年桂林市集邮协会一片邮集参赛三等奖,给我很大的鼓舞。
此外,我学习编集的开放性一框邮集《带您走进福寿之乡——— 永福》获得2017年桂林市老年集邮协会邮展二等奖。同时,我还编集了多框《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(1992年—2015年)》邮集。
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称赞集邮是:“充满了真知和发现的最好休息时间。”由喜欢到热爱集邮,愉悦了精神生活,使我退休生活增添乐趣,获益不浅。通过集邮增长了新的知识,陶冶了人的情操,扩宽了视野,是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;通过集邮享受到生活的情趣,其乐无穷,是一种文化养老的方式之一;通过集邮结交了新的朋友,架设了传播友谊的桥梁,大家汇聚一起,欣赏邮品,交流情谊,这实在是人生之快事。